<nav id="zvn57"><listing id="zvn57"></listing></nav>
    <form id="zvn57"><span id="zvn57"><track id="zvn57"></track></span></form>
  • <sub id="zvn57"></sub><form id="zvn57"><legend id="zvn57"><noscript id="zvn57"></noscript></legend></form>

      <form id="zvn57"></form>

      <wbr id="zvn57"></wbr>

      •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 1.jpg
    2. 馮金林:餐桌上的風景
      發表時間:2019-11-29 來源:黨建網
      字體:[大] [中] [小] [打印] [關閉]

        對中國人來說,民以食為天。一粥一飯,一葷一素,都蘊藏著無盡的人生。小小飯食,反映著時代的足跡和生活的變化,鐫刻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正因如此,新中國70年的時光變遷,折射在我們餐桌上,可謂是“生活好不好,看看飯桌就知道”。

        我出生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三大改造,人民有田種了,農業生產也逐漸恢復正常。但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食品供應難以滿足人們的正常生活需求。我的幼年就是在“吃不飽餓不死”中度過的。那時,餐桌有一碗米飯、一盆青菜就是一道風景。

        20世紀70年代,生產力有所提升,但以公社、大隊、生產隊為核算的三級機構,以及計劃經濟憑票供應的體制,還是無法讓餐桌豐盛起來。記憶里最難忘的是年底生產隊里殺年豬的期盼,每人可以分到平時很少能吃到的一兩斤肉,那是過年的“福利”。豬油拌飯是我上高中時最美味的午餐,帶著豬油濃香的飯粒在口中翻騰著,心里得意地把嘴巴咂得“吧唧、吧唧”響,引來其他寄宿同學的羨慕。

        改革開放后,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同時農作物品種改良,糧食產量大幅度提升。白花花的大米飯,軟綿綿的饅頭終于代替了粗糧飯、窩窩頭,人們的溫飽得到解決。有了糧食,副食品也豐富了起來,告別了物資短缺的時代。人們開始大量吃肉,飯桌上雞鴨魚蝦也多了起來。1989年春節,我家年夜飯的餐桌上第一次擺上了烤羊腿、蒜蓉蒸鮑魚、河豚魚干燒臘肉,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飲酒品菜,笑聲連連。那會,隨著肉食品增多,一些人開始得了“富貴病”,身體的脂肪、膽固醇超標,肥胖、“三高”越來越多。營養與健康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國家相關部門也頒布了膳食指南。漸漸地,人們的餐桌上除了大魚大肉,也多起了新鮮時蔬、五谷雜糧。

        21世紀以來,食品市場不斷細化,母嬰食品、休閑食品、無糖食品、綠色食品等進入人們的視野。隨著季節變化,新鮮蔬菜樣樣齊全,雞鴨魚蝦、牛羊豬肉,只要想吃,隨時可以上桌。2012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喚起了人們對食物的文化溯源和精神訴求。家鄉美食、地區特產一度逆襲人們的餐桌,長輩們跟晚輩講述每一道老菜背后的故事,從填飽肚子到傳承文化,餐桌上的風景一次次得到升華。而大家的飯碗也越來越小,年輕時總希望大碗盛飯,覺得填飽了才有力氣;現在講究少吃多餐、粗細搭配,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餐桌上的菜肴,昂貴的山珍海味有人買單,健康的田園小菜也照樣受人青睞,尤其是家常菜,已經變成了酒席上的一道風景線。

        回眸70年歲月,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記憶。餐桌上的風景不斷變化,但不變的永遠是一種情懷。從粯子飯到精米飯、從咸菜湯到山珍海味,一路見證了新中國70年的發展變化。現在中國人的餐桌正進入營養、科學、文明的新時代。

        (作者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

      網站編輯:孫 夢雨

      友情鏈接

      激情性爱视频全集黄色 - 视频 - 在线观看 - 电影影院 - 品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