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一個夢想飛翔的地方。兒時最大的愿望便是逛書店。每次一跨進書店,我的一雙眼睛就睜得圓圓的,左看右看,搜羅著大大小小書架,尋找喜歡的圖書。那時我總在想,什么時候才能把書店里喜歡的書全都搬到家里,盡情看一看。
小學語文課時,老師曾以《我的理想》為題布置了一篇作文,我寫下了開一家書店。那篇作文被老師當作范文,讀給全班同學聽。自此,開一個書店的愿望就像一粒種子,悄悄地深埋在我的心底。隨著年輪飛轉,這種愿望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急迫。
1989年,憑借2000元的啟動資金,我租了一片櫥窗,創辦了一個小小書屋。整個書屋簡陋、龐雜,一副窘態。然而,這就是當年書店起步的模樣。那時候,許多讀者渴求讀書,而我一直關注著文化動態,信息廣納、多地求訪,恰逢出版日漸繁榮,我進書求新求實,盡量滿足讀者需求。小小書屋很快站穩了腳跟,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可。人們口口相傳,書屋聲名鵲起,熱鬧非凡。是年,我撰寫了第一副書店春聯,記錄了當時創業情景——
小小店為讀者,想讀者,讀者是上帝;
熙熙人選新書,購新書,新書多知音。
1990年,為拿到第一手貨,我開始嘗試從出版社直接進書。我曾用3000多元購回了一本小說500余冊,這本書是湖南文藝出版社的一部紀實作品,展示了我國第一批個體戶艱苦創業,發家致富的心路歷程。當時,我市正準備舉辦一年一屆的大型廟會。我曾向愛人夸下海口,一個廟會就能賣掉那批書,結果卻只賣出幾冊。這次進書,差點讓我翻不了身。
失敗讓人覺醒,挫折令人發奮。在一天天的煎熬磨煉中,在一次次的摸爬滾打下,我的書店慢慢走向正規,不斷擴張壯大,從一個店變為兩個店,兩個店擴為三個店,生意風風火火、熱熱鬧鬧。每天東奔西跑,早出晚歸,全家也跟著忙得團團轉。是年,我撰寫了第二副書店春聯,記下那沐雨經風的難忘情景——
忙忙忙,早忙晚忙,無聲歲月忙中樂;
累累累,今累明累,有味小店累里甜。
2005年,小小書屋搬進了一棟矗立在鬧市中心的大樓,這棟樓是我自籌資金競拍購置的。三層樓,800平方米,5萬余種圖書,200多個書架。整個店堂幽雅明亮,中央平臺上的圖書錯落有致。空中懸掛的導購牌清晰醒目,分門別類地標著各行各業的圖書位置,讀者選書一目了然。書店員工彬彬有禮,以誠待客。我的書店已成為當地一個站得住、立得穩、走得遠的品牌書店,我想用書店、用文化,改變著周圍的“閱讀生態”,改變著小城的讀書面貌,溫暖著小城……
2018年,我的書店已創辦30周年。春節,我滿懷信心地撰寫了第三十副書店長聯——
回眸三十年:情有獨鐘、孜孜矻矻,雖不嗔不怪、不怒不驚,曾經幾多赤橙黃綠、青藍紫黑,斯人漸垂垂老矣,一爿小店領一方文化;
彈指壹揮間:心無旁騖、坦坦蕩蕩,也有潮有汐、有夢有詩,飽嘗半生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吾家亦盈盈足哉,滿腔情懷成滿城書香。
2018年12月19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出版60版特大篇幅紀念專刊,發表中國書業32位大家的祝賀與期許。我的小小書店也忝列其上,與當當網、新知集團同刊一版,比肩而立。當期,我發表《堅持“進”與“不進”》一文,介紹了書店堅守農村、堅守基層、服務農民的事跡。
國盛家事興,一個人的命運總依托國家的命運,一個人的足跡聯結著歷史的車輪。如今我已到古稀之年,回望漫漫人生路,我幾分幸運又幾分自豪地說:偉大的祖國,是您讓一個愛書人藏在心底的夙愿,夢想成真!
(作者單位:河北省辛集市文聯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