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當這一首老歌從一部外殼寫滿滄桑、磚塊大小的收音機里輕柔傳出時,優美動人的旋律、樸實真摯的歌詞,再一次觸動了那顆平靜的心,97歲的我靜靜地坐在藤椅上,將深情的目光投向窗外,思緒隨風飄向遠方……
(一)槍林彈雨中的稅收日記
1947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國民黨軍隊突然從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四甲鎮經通呂運河北線大舉進攻,占領了余東、包場、六甲、呂四等地。當時,我黨領導的六甲財稅所在六甲鎮河北邊東灶港附近一個叫“爛泥洞”的地方。由于戰時精兵簡政,所里只有作為所長的我、會計和征收員3人。
考慮到正月初一上午包場據點的敵人在頻繁出動、掃蕩抓人,我們3人開會商議,一致決定將財稅所迅速轉移到一間位置比較隱蔽的草房里。果不其然,正月初五一大早,當我們正在整理上年度的稅款時,突然從門縫間發現遠處有一小隊敵人正朝草屋方向走來。看著敵人步步逼近,我和同事把子彈裝上膛,準備和敵人殊死一搏。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敵人突然調轉槍頭,走向了另外一個方向。
事后我們才了解到,當地參加土改、分到土地的百姓,故意為敵人指錯了方向,從而保護了我們。正是因為我們黨為人民群眾謀福利,他們不忘共產黨的恩情,稅收工作才得到了真心擁護。
(二)暴風雪中前進的納稅人
1949年3月14日,南通市稅務局成立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艱苦環境中,我們稅務人懷著崇高的革命理想,積極投身到稅務宣傳隊伍之中,走街串巷宣傳稅收。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后,轄區內納稅人的認識有所提升,稅收收入有了明顯提高。其中,有一對開雜貨店的老夫妻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1949年12月的一天,窗外飄起了雪花,我在辦公室里忙著整理稅收資料。突然,房門被緩緩推開,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兩口在一朵朵雪花的簇擁下走進了屋。
我忙扶著大爺、大娘坐下,倒了杯熱水,詢問了他們的來意。原來事情是這樣的: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安定了,日子太平了,雜貨鋪的生意也紅火起來。上個月,稅務宣傳隊又去村里進行宣講,大爺和大娘都去看了,明白如今他們是新中國的主人了,只有交了稅才能支持國家建設、保衛國家領土、守護和平生活,所以他們老兩口冒著風雪走了十幾里路把稅款送過來了。
望著大娘身旁那藍印花布的手提包,我看到的不僅僅是那一小袋帶著體溫的稅款,還有這一年老兩口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的身影,還有他們對稅務事業全心全意的支持。
自那以后,我和大爺、大娘就有了一個約定“每季度末我去雜貨鋪收稅”,省得二老冬寒夏暑、刮風下雨再走十幾里的土路。
因為這個約定,那條路陪我走過了1950、1951……
(三)老驥伏櫪搜集的財稅史料
1983年,我接到了省稅務局布置的一項光榮任務——編輯南通財稅史料。但由于當時一無材料可查,二無檔案可參考,加之年代久遠,整理南通財稅歷史的工作困難重重。
最初,我是在工作之余四處托人收集史料,下班之后查資料、作考證,熬夜整理筆記。其間,有勞累辛苦,也有力不從心,還有家人的不理解。家人勸我,你好好當個局長吧,干嘛非要接這個難活?
但是,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支撐著我,無論如何也要將財稅史料工作進行到底,因為歷史是屬于全民族的,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承需要一篇又一篇真實完整的史料記載延續下去!
1985年底離休之后,我更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整理南通財稅史工作上。為收集史料,我的足跡遍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有一次因為日夜兼程累暈在途中,被好心路人送到醫院及時得到了救治;為了核實史料,我邀請了近60名曾在南通從事過財稅工作的老領導、老同事撰寫回憶錄,并從他們的回憶錄中一人一事核實、確保史料真實;為了整理資料,我省吃儉用,把有限的退休金用于購買照相機、膠卷及制作、沖洗等費用。
歷經8年,1991年,我終于編輯完成了省局領導布置的任務:30萬字的《江海奔騰第十輯——南通財經史料專輯》,填補了中國財稅歷史資料的空缺,也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完整的財稅史,更是完成了我們老一輩財稅人夢寐以求的心愿。
時至今日,已經97歲的我,回首我這一輩子,我和我的祖國一起走過了紛繁亂世,經歷了風云變幻,走到祥和盛世。其實,我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把平凡的本職稅務工作踏踏實實堅持做了下來。
朋友們,人生的道路或平坦、或崎嶇,無論走在哪樣的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不忘初心,偶爾停下腳步,回頭看一眼來時的方向,你會發現有一雙目光注視著你,從未離開,那便是祖國母親慈祥的目光。你若微笑,她為你淚光閃爍;你若流淚,她為你抹去憂傷。讓我們共同喊一聲:“我愛你,祖國!我愛你,媽媽!”
(本文由邱德豐口述、馬毅平整稿,邱德豐曾擔任江蘇省南通市財政局副局長,南通市稅務局副局長、局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