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兩地,緊密相連。當年,身為一名農村娃,進城和去北京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對外面世界的渴望、期盼、好奇,讓“走出去”成為了我孩童時的夢想。一路走來,我看到京津兩地的快速發展,回望這些年的周圍變化,內心是欣喜的、感觸是深刻的。
老家農村的新改變
我出生在天津市寶坻農村,作為一個農村孩子,從記事起對新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有著最切身的感受。
童年正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剛剛起步。那時候,農村生活簡單、清苦,種植方式是原始的手作,我至今猶記著割麥時手心裂痕的疼痛,摘玉米時長葉蚊蟲叮咬的難受。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農業業態的變化是驚人的:大部分田地由分散耕作變為集中耕作,由手工勞作變為大機器耕作,解放出了大量勞動力。
農村物質生活變遷無聲無息,卻又顯而易見。以前,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終日田地里刨食,收入微薄。特別是到了冬天,幾乎沒有什么營生。如今,各類工廠、商場紛紛籌建起來,從土地上解放的勞動力投入到了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之中。采摘園、種植園如雨后春筍,早就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小汽車跑進跑出”的樸素理想。
鄉村基礎設施條件極大改善。村里統一規劃建設了道路,安裝了路燈。近幾年又集中鋪設自來水、燃氣、暖氣等基礎設施,既安全清潔,降低用能成本,也方便了農民生活。
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小時候,在農村基本沒有娛樂生活,新年自排自演的社戲幾乎是全村唯一的精神食糧。如今,有線電視、網絡進入尋常百姓家,各類文藝團體、體育比賽由村民自發建立,精神文明生活愈發豐富。
醫療衛生教育得以保障。幼兒園、敬老院、醫院的覆蓋率不斷提高,農村醫療保險支持力度加大,小病在周邊就能解決,教育水平和重視程度普遍增強,切實做到了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生態環境改造效果顯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垃圾集中處理,綠化面積增加,美麗鄉村建設正在提速。目前,貫穿全區東西的潮白河,已建設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不僅成為沿線群眾休憩娛樂的好場所,更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新地標。
求學環境的新改造
2002年,我參加高考,進入北京廣播學院。一想到要去祖國的首都上學,整個暑假,我都熱切憧憬著這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仿佛已經提前感受到了它的大氣磅礴、華美壯觀。終于盼到了去學校報道的日子,等找到學校所在的定福莊東街1號,看到窄小、彎曲的街道及有些破舊的教學樓時,我感到非常驚訝。
本科四年,正趕上北京快速發展時期,基礎設施建設熱火朝天,低矮的棚戶剎那間被快速路、高架橋所替代,改善了老百姓的出行條件。北京廣播學院和周邊地區都得到了提升改造,并在國家的支持下,學校建設了寬廣明亮、現代化的校區,為師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學條件,另外還擁有了高校第一輛以學生為主角的“采訪大巴車”。
2016年,畢業十年后再次相聚北京,回到校園,學校和定福莊又有了新的變化。“梧桐書屋”“大閱城”可以讓學弟學妹們安靜地學習,而四通八達的便利交通也方便了學子們的出行。
工作城市的新發展
畢業后,我如愿進入到天津市濱海新區工作,為這個城市的建設添磚加瓦。目前,我已在濱海新區生活了10年,第一次以一個“熟悉的陌生人”的身份重新打量這座城市,我發現自己已深深愛上這座城市。
天津,作為建衛600年的老城,歷經風風雨雨,在黨的領導下舊貌換新顏,每個角落都煥發著新的氣象。117大廈、津門津塔、周大福金融中心等一大批新地標拔地而起,成為這座城市不斷前行的象征。濱海新區,短短10年間,從原來大面積的鹽堿荒地開發成為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宜居城市。2014年實施京津塘、津濱兩條高速公路拓寬改造,津山線鐵路在濱海新區設有塘沽站。
目前,天津的城市建設開發正向環外遠郊區梯度外移,市區和濱海新區“雙城雙核”已經形成。未來期待天津發展越來越好!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